「鳩摩羅什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,每云:『天竺國俗甚重文制,其宮商體韻以 入弦為善,以歌嘆為貴。改梵為漢,失其藻蔚,雖得大意,殊隔文體。有似嚼飯與人,非徒失味,乃令嘔也。』」

( )根據這段文字,下列何者最符合鳩摩羅什對譯經的看法?

(A)可因國情不同而修改內容

(B)首要關鍵在於音律的和諧

(C)應避免以華麗辭藻干擾文意

(D)保留原文形式之美並不容易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                    ──109教育會考第22題

 

前情提要

  我們常告訴學生做題目時要習慣圈選關鍵字,就算是平凡的問句「何者為是?」「何者為非?」都不可以放過。這一題就是典型的例子,當你習慣去圈選關鍵字時,任何的蛛絲馬跡將難逃你的眼底!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道會考錯誤率相當高的題目吧!

 

試題解析

  這一道題目最重要的關鍵,便在於問句中的「譯經」兩字,文中運用大量天竺國的文體特色敘述來誤導學生的作答方向,然而上述總總卻均與「翻譯」毫無關聯!我們應該將目光放在你二行『改梵為漢』ㄧ處,改梵為漢便是文體上的轉變,白話文也就是「翻譯」的意思,也是題目的問句核心。接續後文「失其藻蔚」「殊隔文體」「非徒失味」「乃令作嘔」等負面詞彙,都可以讓我們清楚明白,鳩摩羅什無法認同翻譯可以傳承天竺國的文學。故答案為D

 

解析老師 江宇軒老師

相關課程資訊請見:國中國文/會考國文班課程